11选5手机怎么投注中奖
game show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11选5手机怎么投注中奖 > 新闻动态 > 研究理论介绍 | 文化资本理论(Cultural Capital Theory)
研究理论介绍 | 文化资本理论(Cultural Capital Theory)

2025-06-23 22:46    点击次数:101


  

3月19日《南风窗》发文指出,在她的身份被曝光后,舆论已经指向了根本的问题:“在大厂高管的家庭里,获取一个普通人的信息,真的那么容易吗?”[1]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框架。

理论背景

Theoretical background

图片

图2:皮埃尔·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理论(Cultural Capital Theory)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首次完整提出,他将文化资本定义为个体或社会拥有的、能够带来社会优势的文化资源。根据布尔迪厄的观点,文化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传递,并影响社会地位的获取[2]。

20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历着教育扩张和社会流动的变化,布尔迪厄敏锐地观察到,尽管表面上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但不同阶层的学生在学业成就和社会流动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社会精英阶层的子女依然占据优势地位,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倾向非但没有得到抑制反而有所加剧[3]。受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影响,他认为从单一经济角度分析社会结构具有局限性,为更全面地理解社会不平等,尤其是教育领域的不平等现象,必须要引入各种形式的资本[4]。

布尔迪厄提出文化资本理论的核心目的在于揭示文化与教育如何在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中发挥作用[5]。他指出文化资本作用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对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机会获取具有深远影响,在特定条件下,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这种转化过程通常以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

主要内容

Main content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理解教育不平等、社会分层、以及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

文化资本的三种基本形态

图片

图3:高等教育

01 身体化形态(Embodied state)

指内化于个体身心的知识、技能、教养、品味等文化产物。这种文化资本的积累需要时间和精力,通过教育等方式获得,并成为个体的一部分。身体化文化资本具有个体性,无法通过馈赠、买卖等方式直接传承。布尔迪厄认为,这种形态的文化资本是其他两种形式的基础[6]。

02 客观化形态(Objectified state)

指文化产品的形式存在的物质性文化财富,如图画、书籍、词典、工具、机械等。这些文化产品是理论的实现或物化,在物质层面可以被传承,类似于经济资本的传承。布尔迪厄认为,文化产品是客观化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统一,仅仅拥有这些文化物品的合法所有权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相应的身体化文化资本才能理解和使用它们[7]。

03制度化形态 (Institutionalized state)

指通过教育资质(如文凭)等形式获得社会认可和制度化的文化资本。这种形式是将个人拥有的身体化文化资本转化为一种具有官方认可和合法价值的客观形式。教育资质赋予持有者一种文化上的、约定俗成的、长期不变的、得到合法保障的价值,使得文化资本超越了身体化形态的生物局限[3]。

(二)

文化资本与社会再生产

不同社会阶级的家庭拥有不同数量和形式的文化资本,这直接影响着子女在教育体系中的表现和成就。拥有较高文化资本的家庭往往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文化氛围、更多的文化资源,并培养他们与学校文化更为契合的习性,从而更容易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获得更高的教育程度。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社会阶级用来识别和维护其精英身份及地位的文化符号[8]。上层阶级通过投入更多的文化资本,帮助子女在学校教育中取得成功,从而传承其精英地位。他用“文化再生产”理论来解释教育获得的阶级差异,认为学校往往认可和推崇上层阶级的文化资本,将其视为合法的“文化”,从而有利于上层阶级子女的教育成功,并再生产社会等级结构。

(三)

文化资本的转化与积累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可以通过不同得形式存在并相互转化,同时也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不断积累[8]。

身体化形态→制度化形态

(Embodied to Institutionalized)

这种转化主要通过教育体系实现。个体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努力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品味等(身体化文化资本),会通过考试等方式得到认可,并最终以学历、文凭等制度化的形式呈现

 制度化形态→经济资本

 (Institutionalized to Economic capital)

教育资质(制度化文化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价值,能够帮助个体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更高的收入。

经济资本→文化资本 

(Economic capital to Cultural capital)

经济资本可以用于投资文化资本的积累,例如支付教育费用、购买书籍、参加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等。经济富裕的家庭能够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文化体验,从而促进其文化资本的积累

文化再生产(Cultural Reproduction)

布尔迪厄认为,文化资本的积累更多的是一种代际再生产 (intergenerational reproduction) [9]。家庭会将自身的文化资本传递给下一代。这种传递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在文化再生产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往往倾向于认可和传播支配群体(dominant groups)的文化资本的文化资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社会等级结构

应用领域

Application field

1

教育领域

教育领域是文化资本理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布尔迪厄最初提出文化资本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释为何不同社会阶级的子女在教育体系中取得不同的成就。在该领域中,文化资本理论可用于解释教育成就的阶级差异、分析学校原则与教育分层以及研究教育政策的影响等[10]。

2

社会学领域

文化资本作为社会学的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理解更广泛的社会现象。在该领域中,文化资本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阶级结构和社会分层、社会区隔与文化品味以及社会不平等的代际传承等问题。布尔迪厄的研究表明,文化品味并非仅仅是个人偏好,而是与社会阶级密切相关,并被用作社会群体之间进行区隔和维护群体边界的工具[8]。

3

媒介研究领域

近年来,研究者也利用文化资本视角分析不同社会群体如何使用和解读媒体信息,以及文化资本如何影响媒体的社会影响。在理解数字鸿沟问题上,文化资本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本水平会影响其互联网使用技能和在线活动,从而导致“第三级数字鸿沟”,即从互联网使用中获益的能力差异[11]。

研究案例

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获得——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12]

仇立平 肖日葵

摘 要:文化资本是影响个人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重因素。基于2008年上海市社会结构调查数据,从广义文化资本出发,分别测量父母和子女文化资本对地位获得的作用。研究发现:父母和子女文化资本存量越高,子女受教育年限越长;子女文化资本对地位获得具有显著影响;在控制性别、父亲职业等变量后,文化资本越多,越有可能进入更高阶层;教育、家庭文化氛围和文化投资对地位获得具有持续且稳定的作用;文化资本是社会下层实现向上流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文化资本;教育;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木木. (2025, March 19). 高管女儿,能开盒多少人的隐私. 南风窗. https://mp.weixin.qq.com/s/1gw1A_M6m28hlqZkbgT1aQ

[2] 朱伟珏.文化资本与人力资本——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经济学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7,(03):84-89.DOI:10.16240/j.cnki.1002-3976.2007.03.018.

[3] 薛晓源,曹荣湘.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与文化制度——布迪厄之后的文化资本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01):43-49.DOI:10.15894/j.cnki.cn11-3040/a.2004.01.004.

[4] Bourdieu, P. (1997).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 H. Halsey, et al. (Eds.), Education: 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 (pp. 46–5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 Sage

[6] Bourdieu, P. (1989). The form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 243).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7] 高宣扬. (2004).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8]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 Karabel & A. H. Halsey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pp. 487-51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包亚明. (1997). 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0] Wu, Y. (2013).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nd its evolution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1978–2008).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34(3), 58–75.

[11] Pitzalis, M., & Porcu, M. (2024). Digital capital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education: Unravelling intersections and distinctions that shape social differentiation.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50(6), 2753–2776. https://doi.org/10.1002/berj.4050

[12] 仇立平,肖日葵.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获得——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1,(06):121-135+2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